yl6809永利(澳门)股份有限公司 - 企业百科

yl6809永利 yl6809永利
来自一线
FROM THE FRONT LINE
2010-12-04
为了完美的叶片
        敢于创新是中国建材的特质。在这种特质的影响下,我们中复连众的员工创新热情高涨,以向客户提供零缺陷产品为目标,积极开展岗位革新。虽说这些革新更多的是不断自我完善、自我修炼的持续改进,但在这种改进中,我们既完善和提高了技术水平,更享受到了奉献和创造的快乐。         从国内首只兆瓦级风机叶片,到领先国际的5兆瓦叶片下线,中复连众人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智慧。特别是在5兆瓦叶片生产中,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以前很简单的动作到这里变得都有难度。就拿铺层来说吧,一只5兆瓦叶片需要铺76层布,来来回回,铺层员工要走9494米。为了战胜挑战,制造完美的5兆瓦叶片,我们大胆革新,创造了很多小发明。         自制工具,让生产变得很轻松。叶片的长度从31米到62米,大梁的长度也增加一倍。制作大梁时,以前的办法是人工拖动玻纤布,这样费时费力不说,由于用力不均匀,纤维也会不平衡。在生产5兆瓦叶片时,我们开动脑筋自制了一个小车,将玻纤布固定在车上,重达207公斤的布推起来就方便省力多了。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筋板吊装工序,由于筋板越来越长、越来越重,以前的吊装办法已经行不通了,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。于是大家又自制了新的吊装工具,多个夹子牢牢地抓住筋板,容易操作,也可以准确定位,给生产带来很大方便。         开动脑筋,保证质量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。为了保证呈现给客户的是完美的产品,公司每位员工都把消灭质量隐患当成了责任和义务。公司细心的员工发现,注胶口下方因为注胶口接触面积过小而出现压痕,虽然这样的压痕对叶片质量影响甚微,但是大家还是不放过,认真研究,发现这是大梁下面胶灌不透导致的。通过反复实验对比,我们打破常规用一块大导流网取代两个小导流网,中间按注胶口大小留出位置,大梁下面灌不透等问题迎刃而解,小压痕不见了。         打破定式,改进操作方法。熟能生巧的境界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打破常规,改进工作方法。以前我们叶片根部使用T栓,打孔点在两个平行的平面上,稍有误差,打孔就会失败,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每次打孔都小心翼翼的,生怕出一点纰漏,功亏一篑。如果将这两个打孔点投影到一个平面上,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铺层需要大量的纤维布,每只叶片的叶型不同,需要布的形状也有差别。如果能求同存异,每只叶片只裁剪特殊形状的布那该多好呀,一方面降低加工成本,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产效率。大家集思广益,转换思维,上述问题巧妙解决。         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持续改进是一种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行为,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,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,也是一种艰苦的修炼。用智慧解决问题,赋予工作以灵性,这是我们对中国建材创新文化的解读。我们真诚地希望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,与企业携手实现一个又一个新超越!  
2010-11-06
活在感官里
        活在感官里——这不是件容易的事。         随着阅历的增长,人的感官会钝化。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,有一根头发丝儿掉在身上,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,那种难过不断地膨胀,会哭闹起来,又说不出所以然,恼得妈妈要打人。那时觉得这是天大的痛苦,可妈妈觉得那甚至根本不能算得什么“感觉”。长大以后才慢慢发现,头发粘在身上的那种刺痒感,似乎越来越浅淡了,有时候甚至不能意识到,意识到以后,也并非觉得那么难以忍受了。        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皮越长越厚——好吧好吧,就算这也是因素之一­——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自动过滤、分类了外界的刺激:构不成威胁的,我们便“无意识地”降低了敏感度,可能造成伤害的,我们便相应有意地提高了敏感度。         换言之,我们很多时候是活在“大脑引导为主、感官刺激为辅”的“主观感受”里。这种“主观感受”更多的是受制于我们的过去,夹杂了太多的记忆的牵绕,它来自于大脑深处,而非外界刺激。我们与外界最直接的媒介失去了主要发言权,反而是后天形成的思想取而代之,并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。所以说,活在感官里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         活在感官里,并不代表着活在本能里,这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。前者是指对外界刺激“直接接受并消化”的一种生活方式,是一种“内化”;后者则是指人对外界“从自身欲望出发”而展开行动的“外显”。简而言之,前者作用于自己,后者作用于他人。活在感官里,看到天空便觉得开阔,踩到地面便觉得踏实,看到红色就会兴奋,看到蓝色便会忧伤;听到音乐就幸福,听到噪音就心慌;如此,喜怒哀乐便能够单纯许多吧?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感受,生活就变得纯净了许多,活得便轻松得多。         经历的东西越多,思考得越多,得到的主观感受越多,每天从主观感受得到的信息也越多。事实上呢?那些让你产生联想的,会比你直接从外界得到的东西更有益么?假如不能让你更幸福的,就丢掉,或者放在心底某个安全的地方,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。假如让你幸福过的,那就好好收藏,新的一天还会有新的幸福,不要让得到新的幸福的机会,在你“反刍”的时候溜走。         为什么把最初的那个自己收起来,不再用我们“天然的”生活方式继续生活呢?为什么不回归单纯呢?朋友说有些东西会慢慢改变,那说明我长大了。长大和单纯有必然的联系吗?应该不是“零和”的吧?我思索了好久,忽然发现,原来单纯不是不思考,不是幼稚,只是一种生活态度。成长也不是代表暗黑,不是尔虞我诈,只是一种经验随时间累加的动态行为。单纯可以是很成熟的单纯,成长也可以是很单纯的成长。活在感官里,就是回归本性、回归单纯的一种生活方式。人生在世,总归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幸福一点儿。         所以不妨试着享受电台男DJ低沉磁性的声线,管他说什么呢!不妨试着享受风吹过头发的生动,管他发型乱不乱呢!不妨试着享受斜前方那位女孩美好的背影,管他车里拥堵有多要命呢!不妨欣赏不同人脸上各种丰富的表情,管他火车挤不上去要不要紧呢……
2010-11-06
北方的风
        今年6月,我从江苏连云港来到内蒙古包头,当连云港的气候还清爽宜人时,包头却很炎热,空气像被榨干了水分,虽然干朗却也难耐,那样风对于一些小动物而言或许就能算得上是救命稻草了,更或许这并不能带去太多的慰藉,但维持生命的气息却也足够了。包头处于河套平原,海拔不高,相对于华北平原、长江中下游平原那些处于第三阶级的平原来讲却也算得上“高高在上”了。夏季的阳光自然也就更毒辣了些,中午的炙烤,我想除了长居此地的人以外,没有哪个初来乍到之人能够承受的起,大概不到中午都躲进凉爽处了吧。         一晃就进入了短暂的秋了。在北方的其他地方,我并不知秋天的风有着怎样的温度,但在包头这片土地上,风如处于青春期的少女情怀,多情善变。这里秋季的风,只有中午时是舒适宜人的,早晚都已夹杂了些许寒意。夜晚昏黄的路灯下,不管是成双成对的情侣,还是三三两两遛狗的人们,踏着已经枯黄的落叶,行色匆匆,分明可以看到都添了件外套来抵御这秋风。        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,当属冬季的风了。         在包头,一般十一月中旬就算进入冬季了。对于我这个在江苏生活了20多年的人来说,北方冬季的风实在不敢恭维,风总是从西北吹来,遒劲而有力。如果说夏秋的风像惯养的大户人家的千金——任性,那么冬季的风恐怕就是长年惯养于宫中的公主了吧,任性之外更多的是刁蛮和坏脾气。虽然不敢恭维,但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喜爱深深地烙进心底。         包头的树多以常青针叶树为主,但也不乏白杨、垂柳这类落叶乔木。我想朋友们或许会问我为什么提及这里的树?还记得孙犁先生笔下白杨吧,挺拔,拔地而起;笔直,直冲霄汉,请允许我的私心,白杨的正直我会将这功劳全归入这里的风。逆境造人才,寒风造木材.冬季的风饱含着西伯利亚的野性,极寒,从不顾及生命的微弱气息,风扫过的山川河流,山会秃几分,河会静数月。白杨也就在这神奇的风刃雕刀之下,从一点点的笔直,一点点的挺拔,一点点的厚实。到得如今,也就使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杂入自己的许多仰慕之情,赞叹之情.我不能说,也不敢说家乡的绿杨相比白杨是脆弱的,但家乡的朋友还请你们原谅我真的更喜欢白杨,最起码,朴实,坚韧是我最欣赏的。         冬季的风是一把风刀在逐渐雕刻着这冰冷的北方土地——戈壁滩、平原、荒漠还有俊俏的山峰。         春季的风或许就是本地人也要厌恶几分,那么更不用说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游子、学子……毕竟羁旅他乡本就不是什么高兴的事。春季的风应该从祖国的南海边吹来,夹杂着土腥味的水汽,温暖湿润,复生前者,催促新生。然而,代替万紫千红的却是满天的沙尘。对于春天的风,我就不得不将这令人痛苦欲绝的沙牵带出来,因为春天的风已经在几百年前或几千年前迎娶了这位剽悍的妻子。然而也就因为这,我们人类这种富有感情的动物也再一点点厌恶,一点点咒骂春天的风,这里说成风沙或许更合适。         今天是2010年11月9号,早晨起来出门我又遭受了该死的风沙,和本地的朋友说笑,戏称他是一身黄沙满脸泥土的包头人。         提笔到此,不免想起了我的家乡连云港,家乡温柔的风,不管我对家乡风的温柔多么思念,北方这片土地具有杀伐气息、具有血性的风却也激起了我的钦佩之情,因为我看到了北方挺直的民族的脊梁,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讲或许也能算得上是当代中国最硬的脊梁。北方的风啊,吹吧,让我这个本不属于你的游子站的更直一些,更血性一点,更男儿一些吧!
2010-11-06
通往幸福的脚印
        时间的钟摇摆着春夏秋冬,让回忆在心头留下深深地烙印,岁月的风拂去记忆的尘埃,感动油然而生。         有一串脚印牵引着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冬天,那年我十岁,那时父亲以编织养家糊口,农村交通和运输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平板车,父亲就用平板车拉着800多斤的货物去送货,三十多里的路程要走三四个小时,每次他三四点钟就出发了。那天,刚下完大雪,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去送货,为的是回来时能少走点路,省点时间(回来时他骑车拖着我,我拉着平板车)。我答应了,因为听妈妈说可以吃到肉包子、喝上热腾腾的胡辣汤,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天大的诱惑了,我还从来没享受过那些美食。         我们的出行,引起了鸡狗的躁动,鸡鸣犬吠打破了夜的宁静,但这并不会惊醒沉睡的人,温暖的被窝酿造的美梦驱除了所有的干扰。很快,我们走出了村子,听不到鸡鸣犬吠了,听到的只有车轮和脚陷入积雪清脆而有质感的声音,树枝上的积雪在颤动中抖落,落在我头上,滚进脖子里,随即融进我的体内,一股寒流驱除所有的困虫。我和父亲边走边聊天,累了我就唱歌,父亲依然沉稳地拉着车,经过坟场的时候,我停止了歌唱他却唱了起来,唱得是那样洪亮,他知道我在害怕,顿时我忘却了所有的恐惧继续唱起了《读书郎》,其实父亲也怕走夜路,也怕坟墓,但是有我和家的存在,他就没有了恐惧的理由,有的只是丈夫的责任、父亲的义务和男人的勇敢。         我们的脚步不急不慢,天边渐渐露出了微亮。突然,父亲的身体猛得向左倾斜,车轮陷进了一个大坑,他用尽全力控制着车体不让它侧翻,我扔掉了车子帮父亲去推车,他在前面喊着口号,我配合着他一拉一推,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,父亲找了块很大的石头掩住车轮,雪的存在让摩擦力没有起到作用。我那时第一次想快点长大,我看到父亲碰到了困难而我却不能给他任何帮助,他脱去了棉袄,依然试图把车子拉上来,可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梦想的破灭,一直认为父亲就是个超人,他无所不能,但其实他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,他在我面前总是那么自信那么伟大。多年后我才明白,父亲的自信是为了给孩子希望,即使自己束手无策却仍装作游刃有余,这种假装绝非是大人的一种优越感,他要的只是安慰孩子幼小的心灵。         父亲终于累了,他抓起一把雪塞进嘴里,天已经亮了,我看到他满脸的汗顺着脖子一直在流,一串清脆的铃声打断了我的思考,父亲请那路人帮忙推车,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把车推出来了。天边那轮红日慢慢地爬了出来,即使微弱的光也能感觉到温度,它就是我的希望。父亲帮我把扣子扣了起来,他又接着去拉车了,我回头,洁白的路面留下两串脚印和三道车轮印,他们是那样完美,像一幅艺术品。在车子陷进去的地方,那脚印却是那样斑驳凌乱,坑里早满是雪水了,我看到父亲的鞋子正在冒着热气,我知道他的鞋子也已经湿透了。我们的脚印又变的圆润了,每走一步都感觉在绘制一幅画。         不知为什么总会在脑海里浮现这段回忆,我只知道父母很累,他们默默地付出,他们在农地里、在雪地里、在河边都留下了很多脚印,这些脚印都是值得我去追寻的爱,现在农村的条件好了,很少有泥泞的路了,他们想踩出那样的脚印都没有机会了,但他们还会以自己的方式去为孩子付出。他们不希望社会发展的太快,因为那样,他们会被社会淘汰,不能帮孩子太多,他们仍希望走在泥泞中,因为他们坚信他们的脚印会通往幸福的。         我其实也是一个脚印,我的存在是他来过这个世界的印记,我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脚印,父亲用青春为我铺垫出一条幸福的路,这路洒满了他的汗水,更承载了无数的脚印。父亲为我披荆斩棘,我会沿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,因为我也要为自己的孩子去探索,让他不再走出参差斑驳的脚印。
2010-11-06
冬日感怀
        冬日使人感伤,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后的凄凉景象尽现眼前。秋叶已尽,心如茶凉。冬日里常常是久捧热茶手不松,但惊觉已是茶凉时。倚靠窗边去细细地回味着盛夏那丝丝的火热,追忆逝去的日子。暖意不再,寒气已袭上心头。不经意间微微苦笑“怀旧空吟闻笛赋”想念往昔的友人,真怕相见之时大家已是烂柯人!         寒天料峭,天气近日居然回转,让人的心情也如释负重渐渐地开朗起来。清晨,当阳光慢慢洒进屋子时,一股浓浓的暖意慢慢爬上心头,像涟漪一样慢慢荡漾开来,又别有一番味道了。         日子久了,一颗心为每日纷杂的事物而兴奋地跳动,很久没有片刻的安宁。随着晨雾慢慢褪去,彤彤红日从山的另一边露出了笑脸,金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,劳顿了许久的心开始得到畅快的舒缓,原来生活也是这么曼妙!闲赋的时候期待忙碌充实的生活,紧张的时候渴望恬淡高雅的日子。人总是在矛盾中龃龉前行,像调味罐掉进了白开水中。怪不得连大诗人白居易久居繁忙之地,也总是心向辋川,邀朋呼友去那静谧之地细细品味久违的快感。正可谓生活孕育在大自然中,拥抱自然的真味才能真正体会生活。“性本爱丘山”但是恐怕难得返自然啊!         期待所处之地的冬天像塞北的隆冬,数九寒冬,洒水成冰,北风萧杀,白雪皑皑,银装素裹,苍茫一片。希望处所处之地的冬天像南国的温存,暖风妖冶,不觉朔风的来临低温的洗礼。走过盛夏依然是夏天,鸟语花香,四季果蔬接连不断周而复始,不知何日能一睹雪的风采。我时常希冀一切奇特的新鲜事物改变生活,调剂生活,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,精彩万分。如果能把四季搬到所处之地来,让南国与北国溶为一体。那日子就会像沸腾的巧克力火锅,咕咚咕咚冒着大小不一纷繁多变幸福的泡泡而翻腾不已。心情也便犹如茶杯里的一片片茶叶缓缓地绽放开来,放大自我。让微小的自我信手驰缰,畅游在如此旷远无极的大千大世界里。不仅仅为“只取一瓢饮”踏遍三千弱水,倒要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而寻找到幸福快乐的源泉。    昂首挺胸一路前行,快乐不会局促在自己狭小的空间中,联通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精彩。出来走一遭,你会豁然开朗,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深刻内涵。从而真真切切地体味到“ 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那无比畅快的释放感。我的朋友们,品味生活,出来走走,回去品品,尽享人生之真谛,何乐而不为呢?
2010-10-08
学会淡忘 在这个秋季
        月华秋实,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但秋却也是一个凄凉的景象,枯萎无处不在,好多生命想延续却挣脱不了时令的掌控,于是凋落了灿烂,熄灭了辉煌,顺其自然的离去。洒落满地的枯叶,泥土悄无声息的腐蚀,孕育着明年的春暖花开。看似终结却又是开始,难得是看开,失去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。该放弃的时候不要勉强,强扭的瓜不甜,一厢情愿伤的只能是自己。人,应该学会淡忘,就像秋天的荒凉!         在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东西是很难忘记的。它们已然刻骨铭心,让你总会时时想起,时时心痛,时时凄然。 醉过之后方知酒浓,爱过之后方解情重。生活的坎坷,会让人懂得应及时整理过去,及时珍藏那份执着和痴情。因为记忆不是用来炫耀人生的资本,一切的一切无须夸张在脸上,而是放在心底。         学会淡忘,才不会受伤害,才不会被过去羁绊,才不被过去压抑。过去的终归逝去。无论是逝去的那个人,还是让你心动不已的故事。一切已随风而去。         去淡忘那不堪回首的往事,去淡忘那他对你刻骨的伤害,去淡忘生活中所有的不幸。记忆太深,总让我夜不能寐,寝食难安!         这个深秋,一切都渐渐离我远去!我即将面对的,是雪花飞舞的冬天!         感悟上苍给予我的馈赠,感悟人生给予我的磨练与沧桑。保持一份平和,保持一份自然,在回首处,让转身的背影潇洒一点,超脱一点,点一盏心灯,照亮今后长长的路。         学会淡忘,是一种心情,一种本领,也是一种无奈的思念……       岁月无声,世事无常,忘记该忘记的便是新的开始,重头再来会是另一种光景,多了一些成就,多了很多快乐,少了些不想淡忘的痛苦,少了些难以抉择的选择!痛苦有时是自己制造出来的,不愿放弃不愿淡忘,为难的是自己,困堵的是出路……洒脱一点,从秋开始,学会淡忘,蓄势待发,下个春天一定是万紫千红!
2010-10-08
行行出状元
        编者按:为进一步提升玻璃钢制造行业制品工(缠绕工、手糊工统称制品工)以及各企业行车工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,激发广大职工学技术、练本领的热情,今年10月,连云港市第六届职工技能大赛玻璃钢制品工、行车工专业竞赛在中复连众隆重举行。中复连众相关工种员工积极报名,比赛中表现突出,高压管车间齐涛、王刚分获缠绕工种、行车工种第一名,制品车间马玉英获得手糊工种第一名的好成绩。本期,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位优秀的员工。        玻璃钢缠绕工种第一名——齐涛         齐涛,现是中复连众高压管1#生产车间工段长,本次技能大赛缠绕工种第一名。2002年,中复连众从美国引进高压管生产工艺及设备,齐涛成为首批高压管生产工人,凭着对工作的热情,他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,在高压管一干就是八年。 2005年3月,为宁夏引水工程生产的高压管道进入安装阶段,这是中复连众在宁夏的首个工程。考虑到影响力,公司派出齐涛和孙成江作技术指导。在工作现场,齐涛紧跟安装进程,监督安装中的每一个细节,遇到棘手问题,就和安装工人一起讨论解决方案,终于,工程在五个月后顺利结束。为了感谢中复连众的优异表现,宁夏水利厅分别制作了锦旗和奖牌送给了中复连众和齐涛。至今,这块奖牌被他像宝贝一样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,成为了无比的荣誉。         2008年底,高压管车间接到了一个来自伊朗的大订单,这也是有史以来高压管接到的最大的订单,生产工期紧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。合同签订后,客户派来监理,公司也扩建车间、增招工人。高压管的生产要经过缠绕、固化、阳螺纹制作、试压四个工序。作为工段长,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,都是他的责任范围。在齐涛的工作笔记上,密密匝匝地记载着很多类似的情况,一些当天发现的问题,一些工作思路,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……         在生产中,齐涛既是学生又是老师。用他的话说,就是作为一个生产车间的骨干,只掌握一门功夫是远远不过的。掌握了老生产线的工艺后,又学习了新生产线的工艺,缠绕技能掌握后又跟着机修师傅学习起了设备维修技能。八年的高压管车间工作经历,齐涛练就了一身的本领,整个生产工序操作技巧都能熟练掌握。为了让员工能安全、细致、清楚地掌握操作技巧,他经常示范缠绕、阳螺纹、试压的操作以及设备安全的使用,一定程度上,增加了产品合格率,减少了安全事故。         由于工作的关系,笔者很早就认识齐涛,在年终的元旦晚会上、在公司组织的体育活动中,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。唱歌时,虽然嗓音条件一般,但是字正腔圆、认真投入;打球时,虽然身材稍胖,但是身手敏捷,速度快、手法准。当谈到本次的比赛成绩时,齐涛说首先感到很欣慰,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肯定,也是以后工作的动力,学无止尽,做为一个八零后的基层管理人员,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,寻找差距,缩短差距,是他的工作。   行车工种第一名——王刚        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,王刚这个来高压管车间不到两年的年轻人,在本次行车比赛中脱颖而出,以综合96.5的高分折桂。讨教行车操作的秘诀,王刚给的答案只有一个字——稳。在比赛时,只有稳,竹竿才能不易被碰倒,水桶里的水才能不会溢出很多;在工作中,只有稳,才能条理清晰,不会忙中出乱。         恪尽职守  把好质量关  高压管试压工目前的主要工作,是把生产线上下来的管道用行车移到工作区域,上螺栓,加水试压,检查管道是否有漏水现象,将产品分类处理,检验合格后的管道入库等待发货。这些工作并不繁琐,但是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,一支质量完好的管道,如果在吊装的过程中,因为操作失误发生意外,造成管道受损,就是功亏一篑,如果一支有质量问题的管道,在注水试压过程中,因为水压不够,没有发现漏水现象,作为合格产品发给客户。如果等待产品到达安装现场,才发现问题,不仅公司的形象会遭受影响,而且更麻烦的是会贻误安装工期,给客户带来损失。在工作中,王刚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,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操作技能,在琢磨中领悟,自身技能才不断提高。         加班加点  确保生产周期   2008年底,高压管车间迎来了一个大订单,数量多、合同金额大,要求也比较高。合同签订后,公司改造车间,新建生产线,增加产能,1#车间生产线由原来的两条增加到五条,产量增加了,试压工的工作量也跟着增加。忙不是出错的借口,王刚和他的组员一起,一如既往地认真检验手中的每一根管道,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,确保将合格产品交到顾客手里。原来一根管道要二十至三十分钟,工作量增加后,王刚做好时间分配,缩短单个管道操作时间。由于行车操作属于特殊工种,王刚除了熟练操作技能外,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,做好学习笔记,排查安全隐患,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。         在采访中,王刚说,作为试压工,我深深感到自己责任重大,因为我们承担的工序都是关键工序或特殊过程,每一项工作必须严格把关,争取做到零失误,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,减少返修率,避免人工和原材料的浪费。这就是王刚,将始终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   手糊工种第一名——马玉英         马玉英,一名普普通通的制品车间手糊班长,26年如一日,在中复连众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,见证了公司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。她不是耀眼的流星,而是一颗恒星,坚守自己的岗位,不断发光发热。 二十几年的基层生活并没有使马玉英安于现状,她不断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,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,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。2004年,中复连众新开发了烟气脱硫项目。马玉英作为手糊工开始主项产品生产,由于是第一次生产,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中前进,为保证了第一批产品尽快完成,一组人废寝忘食,终于打压通过,中复连众的烟气脱硫产品从此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,项目订单源源不断。         2007年初,中复连众承接了8台直径为7.5米的反应釜容器、高度为30米大件产品,马玉英班组受命被派往湖南株洲。此次任务非常重,一来,客户对产品外观要求严格,手糊对接口里外必须保持平整,二来,客户要求必须遵守他们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。在生产现场,马玉英还要克服与外商监理语言不通的困难,于是,画图、手势等方式都来解决生产操作中遇到的问题。凭借她多年工作经验和不断的沟通,终于让客户认可了我们的产品。出差一年半,工作条件、生活条件不尽人意,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冰灾,困难和艰辛那是可想而知,但是正是这次出差,磨炼了马玉英的耐力了,也让她积累了更多的班组管理经验。         刚从株洲回来不久,制品车间又接到一份大订单,品种繁多,工期同样紧张,而且熟练工少,同时还面临一个工艺难题:法兰有凹槽。这个工艺一直是手糊制作中存在气泡最多而且最不好操作的工艺,而且脱模后产品内表面会不完整。但是,马玉英迎难而上,凭借二十多年的手糊经验,多方研究和实验,最终高质量完成了这次任务。        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,马玉英都是个乐于助人、待人热情的大姐姐。在她的班组里,组员们非常愿意配合他的工作,互相体谅、互相理解,一起为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努力,2009年度她的班组被评为“先进班组”。班组里谁生病了,她得知后总会抽空去探望,谁家有困难了,她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。在马玉英的眼里,那些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,成了最亲的兄弟姐妹,新来的年轻人,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了,严格要求之外,多了一份慈爱。         无论是缠绕、行车、手糊,每一道工序,对于产品来说都是关键步骤,缺一不可,不能有丝毫懈怠。在中复连众,正是有了个无数兢兢业业,有责任感,不断追求卓越的员工,我们的产品才会赢得市场,可以说,我们是用人品塑造产品。
2010-10-07
金秋十月桂花香
        金秋十月,是桂花飘香的季节,在浓郁的桂花香里,人的心情总是很舒畅,那沁人心脾的香啊,总是让人心旷神怡,深深地吸一口,那清香直入肺腑,令人久久不能忘怀。   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株桂花树,在儿时的记忆里是一株大树,要两个大人才能合围,长得葱葱茏茏,树冠象一把伞。还记得那树根上到春秋季能长出木耳,大大的,比人工生产的木耳还要大,于是到桂花树根上去摘木耳成为我儿时的一大快事。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满树的桂花,大桂花树每年都开花,开得蓬蓬松松,满树都是,杏黄杏黄的小花,一簇簇挂在树梢上,掩映着绿叶,成为那个季节最美的风景;桂花开了,满园芳香,那香气随风飘散,飘得好远好远,隔得远了,香气也就淡了,悠悠的,但那香气依然清醇,直至今日,那股清香,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。桂花开了,大抵也就到了中秋,那时也是知道中秋的,知道中秋月亮最圆,还听说中秋晚上要开天门,我是没见过,没见过倒越发给这个传说增添了神秘的感觉;但那时中秋不兴吃月饼,月饼在那个年代还属于奢侈品。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株大桂花树给砍掉了,要不然我真的要买上一大摞月饼,坐在浓郁的桂花香里吃上一回,这样才不会愧对那清醇的花香。   高中毕业,考上了大学,学校座落在美丽的古城-南京,还记得上学第一天,第一眼见到的就是校门内一溜儿盛开的桂花,不需要什么道白,这美丽的花香成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子的最佳礼品,吸着熟悉的花香,初次离家远走的我似乎又回到了家,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桂花是经专家精心培育而成的,一年四季都有桂花开,不算太小的校园里,到处都弥漫着迷人的花香。香浓的桂花香气伴我渡过了短短的四年,但我会把校园里的桂花香连同美好的记忆珍藏一生。    初秋的午后,信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,一股悠悠的清香飘过,蓦然回首,一株拳头大小的桂花生长在小区中央的花坛中,灿烂地开出许多小花,清新的花气在小区里四散飘溢,在秋后和煦的阳光里沐浴着桂花的清香,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?我的心灵在这阵清香里飞升,宛若高僧得道之后的涅磐。          金秋十月,是桂花的季节。
2010-09-07
享受夕阳西下前的美好时光
        经过了一天的忙碌,紧张的心情终于得以放松,在喂饱了咕咕乱叫的肚子之后,漫步于食堂和宿舍之间的街道上,听耳边悠扬的音乐,注视前方正欲缓缓西下的夕阳,享受着这难得的美好时光。         耳边萦绕着动人的旋律,迈着慵懒的步伐,望着前方那美丽的夕阳,想着属于自己的心事,这就是我工作后每天感觉最静谧、最祥和时光。再者,骑上自己的小电动车,慢悠悠的溜达着,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,每每这个时候,我就会想,在小城市生活也是很好的,它虽然没有像北京那种大城市的灯红酒绿、喧嚣繁华,但它拥有属于它自己的宁静与祥和,能给人一种真实、简单的幸福,而这些是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所寻找不到的。骑着车子到“旺旺家缘”这个不合规矩的小集市,听着商贩们的吆喝,看着穿梭在集市上的人群,心里总有一丝感动:每个人都在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着。            在连云港呆了一年,感觉自己已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座城市,虽然有时候会抱怨这座城市的种种不好,但假如要离开时,心里必定会舍不得,会伤感,会流泪的吧,毕竟它是我毕业后的第一座城市,第一个我孤身一人奋斗的城市。这里有我可爱如家人般的同事,亲切如长辈般的领导,这里是我除了家人外第二个养育我的摇篮,我想自己应该是幸福的。         思绪飘远了,望望天边的夕阳,感觉已没有之前的那样灼热,身边的彩霞也已穿上了金装。站在阳台上,看着那夕阳红一点点的褪去,大地渐渐染上暮色,心中掠过一丝惆怅,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不能永存,而要那么快的消散。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这句诗也许就是描述这样的心境吧。然而,转念一想,今日夕阳的西下,不正是为了让明日的朝阳从东边升起吗,而明日的朝阳过后又会有美丽的黄昏,动人的夕阳。正如花朵的凋零可以培养土壤,孕育果实,而果实落地、成长之后又会开出娇艳的花朵,这不正是大自然的规律吗?大自然照自己的规律正常运转自有它的道理。         换个思维,将这道理用在智慧的人们身上同样适用。在工作和生活中,不要为了一时的失意去责怪他人,责怪社会;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,因为也许正是这一次次的失意和挫折能让你吸取教训,总结经验,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铺垫。只有战胜了失败和挫折,将痛苦转化成动力,才能迎接下一次辉煌的成功。跌倒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跌倒之后再也站不起来。也许这样的话大家都会说,而最终谁能做到,谁才是最后的强者,最后的赢家!        再一次将思绪拉回来,发现天边的夕阳已经完全落下,夜色笼罩,皎洁的月光正一点点的升起。看,夕阳西下了,不要难过,因为迷人的月光已将你围绕。
2010-09-07
仓库工作感悟
        时光飞逝,转眼间进入中复连众工作两年多了,从分厂小仓库到叶片事业部大仓库,从原来的手工记账到正在用的U8系统,还有即将正式上线的ERP系统,我深切地感受到:仓储工作出不得半点差错,只有兢兢业业、扎扎实实,才能做好。         作为仓库原材料管理员,要做好这份工作,并不容易。收货时,要认真核对原材料规格、数量,及时通知检验员;转运过程中,要小心谨慎,准确无误地将货物运到仓库;安排货物位置时,要根据货物的体积、数量、是否常用等特性,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,做到整齐、有序。如果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,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汇报或与供货商厂家代表进行沟通,商议处理方法。发料时,以先进先出为原则,材料种类一定要与领料单上相符,转运过程中同样要小心谨慎、准确无误地将货物运到生产线,防止损耗发生。         产品品种不断增多,原材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,这就更要心细,责任心强,更需要我们做合理安排的情况下,必须做到有条不紊,使每条生产线生产都尽量不受影响。仓库原材料多,容易积累灰尘,所以每天要清理仓库,清洁地面,保持卫生,创造一个良好卫生的工作环境。每天的工作中都有很多问题发生,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,把握问题,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。比如,在每天收货时,很多运输原材料的司机都要求到公司就把原材料卸下来,但是我们的资源和人力有限,只有以排队的形式或以急用的原材料为首。         一份工作,能不能做是一回事,能不能做好是另一回事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,学习业务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;交流了解,吸取别人的经验做法;作为仓库保管员要做到帐与实物相符;虽然“强将手下无弱兵”,受益于优秀的团队,在鞭策中得到了磨砺;在即将上线的ERP系统工作中,进一步磨练意志,提高执行力,工作上更严格自律,学习上加强专业素养,努力拼搏,扎实工作,以更好的质量、更高的效率、更扎实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。
2010-08-06
低碳时尚与健康
       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,“低碳”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。 “低碳生活”不再只是一种理想,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。         低碳生活要求保护环境,维持生态平衡,保护地球上的碧水蓝天,给“发烧”的地球“降温”。低碳生活提倡节俭朴素,反对铺张浪费。它意味着让我们健康生活,它符合时代潮流。         当环保成为流行时尚时,其作用和意义也是潜移默化的。低碳生活就在一念之间,就在举手投足之间。能不能让这种环保而又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,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所共识,有所行动。           低碳生活=时尚、健康的生活 :         少坐一次电梯,可以减排2-6公斤二氧化碳,省电换健康;         少用100度电,可以减排78.5公斤二氧化碳。         冰箱节能小窍门:及时除霜、减少开关门次数、提前解冻食物。         一只塑料袋5毛钱,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;          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:动物,你自己和地球;          缩短会议时间,减少会议次数——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。          有统计表明: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%-61%,让我们用婚姻保护地球!          消除碳足迹,倡导低碳,呵护地球.           低碳小贴士    算一算生活中的碳排放 烫衣服每件0.02千克 洗热水澡每次0.42千克 搭电梯上下一层楼0.218千克 开空调1小时0.621千克 看电视1小时0.096千克 听收音机1小时0.006千克 听音响1小时0.034千克 开节能灯1小时0.011千克 开钨丝灯泡1小时0.041千克 开电扇1小时0.045千克 用笔记本电脑1小时0.013千克 开车1公里0.22千克 每用1吨水0.194千克 每用1立方米天然气2.1千克 搭高速列车1公里0.05千克 搭公交车1公里0.08千克 使用1公斤木炭3.7千克 外食1个便当0.48千克 丢1公斤垃圾2.06千克 吃1公斤牛肉36.4千克  
2010-08-06
美丽的相遇
        2010年7月16日,又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,这一天我告别了懵懂的学生时代,拖着大包小包,只身南下,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——连云港。从青岛到长春,从长春到连云港,每一次环境的改变带来了角色的转变,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。坐在开往连云港的客车上,心里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着各种幻想的情景,对“中复连众”这个并不熟悉的公司也充满着好奇心。当2路公交车抵达宋艞工业区,中复连众就赫然屹立在我的面前了,心中的那份忐忑瞬间消失,内心是一份平静安宁。我与连众的美丽相遇,在这个热闹的夏天里静静地发生了。         初次见面,就对中复连众有一种莫名的情愫,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。第一次见面,觉得它像个娴静的大家闺秀,很想去亲近她,而身处其中的人也会感觉很舒服。厂区大院里美丽的花园式风景,彰显着一片生机活力,虽是人工建造,却又不失自然之美;员工宿舍里各种生活设施虽不能说是应有尽有,也足够体现小康生活的水准,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人感受到远在异乡的另一种温暖。没错,我想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中复连众,是我未来的家。         紧接着,公司就为我们准备了各类培训课程。一周忙碌而充实的理论课下来,中复连众在我眼中由一个抽象的平面图形逐渐有了清晰的立体轮廓。公司于2007年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,在沈阳、酒泉、包头等地设有分子公司,员工人数达到3000余人,主打产品风机叶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。成为集复合材料产品开发、设计、生产、服务于一体,以风力发电机叶片、管道、贮罐和高压气瓶、高压管道为主打产品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。此时,虽然对自己未来的具体工作只是简单的认识,但是我坚定地相信,自己的选择不会错,连众将是我开创事业的天地。         我与同来的30多名新同事一起,深入生产一线,开始正式的生产实习。车间里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收获,叶片事业部、制品事业部、管道事业部,不同的车间,不一样的收获,有生产知识的扩充,也有心灵感悟的升华。实习生活虽然不长,但让我认识了真正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,也真切地感受到投身工作中的那份孤独感。对于工作的认识也逐渐丰富,无论一份工作看起来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,当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时,必须要经历那份工作的孤独,也只有经历过、享受过、战胜了自我,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。在这场自我战胜的斗争中,能够获胜的法宝就是自己良好的心态。我们所做的不只是工作,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,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,用心去经营这份神圣,相信有付出就必定有收获。         自从那一次美丽的相遇,我懂得了如何去经营一份事业,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轰轰烈烈,或许更多的是枯燥乏味,可是我始终相信只要用真心、用真诚去对待身边的一切,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。
Baidu
sogou